剧情简介 2009年,挖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瀑电考古队将一批出土文物运往成都修缮、不完宝藏研究时,大渡河用的挖掘是一辆8米长的大卡车。 而现在,不完宝藏原计划1万平方米的大渡河挖掘任务已经远远超出,经费、挖掘人力、不完宝藏物力不断地追加,大渡河“这也不过是挖掘让考古人员接触到了大渡河中游文化的十分之一”。 站在4000年前的不完宝藏土地上,考古工作者们“越发感到了时间的大渡河紧迫和一种使命感”。 3月7日,挖掘在麦坪遗址的不完宝藏考古发掘现场,上百人正在这里忙活。大渡河 划圈的农民工 在麦坪遗址,四方整体的阡陌之中,留着大大小小的圆坑或方坑。这被考古者称为“灰坑”,灰坑留下的是一段故事,或是一个储藏坑,或是一段排水沟渠,或是一个房基。通过这些痕迹,考古工作者可以还原当时的生活状态。 顶着草帽的当地农民工是考古队请来协助发掘的。他们用锄头挖去土层,或者用柳叶铲轻轻地刮去土地表层。 由于灰坑的土质和周围的泥土不同,刮去土地表层后,一个个承载着历史的灰坑就出现了。 这时,就是考古工作者的任务了,其他的时候,他们会在一旁指导、记录。 由于长时间跟随考古队进行挖掘,很多农民工已然是“半个专家”。“别动了,现在要请老师来。”“老资格”的农民工指导着新来者,而更大胆者,则会用手中的小铲,沿着灰坑的痕迹画上圈。 这本是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农民工是禁止这样操作的。这样的举动自然引来旁边考古人员一阵呵斥,“给你们说多少次,别乱动。” 但考古工作者呵斥后,心中也暗自称赞:“画得挺准的。” 孤独的考古驻地 离麦坪遗址不远,是考古队的驻地。那是一座破旧的三层小楼。由于搬迁,周围的住户已经离开,只留下房屋的断垣残墙。 考古队在今年大年初五就回到了麦坪遗址现场。随着库区二期清库的开始,考古队的时间越发紧迫。 “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对瀑电库区的遗址进行挖掘保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瀑电考古队领队刘化石说,“现在,同时开工的考古点有30多个。挖掘的面积,也远远超过了当时原计划的1万平方米。不仅仅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有很多院校的考古专家也在此进行研究。大渡河出土的宝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 “请假?不可能的事情。”刘化石说,“那么多的遗址还需要我们发掘。假期是想都不能想的事情。” 唯一的例外是去年,一名考古工作者的孩子住院,接连被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但他“瞒”着未汇报。当刘化石从别人口中得知这个事情后,一顿“批评”,准了他几天假期。 名山人李江涛在2007年毕业后,有幸也来到了库区考古现场。“一工作就是几个月,虽然离家很近,但根本没时间回去。” 挖不尽的宝藏 “如果每一块陶片就算一件文物的话,那么这几年的考古发掘,已经出土文物几十万件。”刘化石说,“现在,我们接触到的遗址不过是大渡河中游文化遗址的十分之一。” 首次出现在大渡河中游的考古新发现,为数众多。 比如,发现的商周前遗址的石构房屋基址以前在四川极少见,而成排的石构房屋基址则是在四川首次发现,在全国也属罕见。 含有强烈三星堆文化因素的商代圆形积石祭祀坑群体以及商代中期——商末周初蜀文化陶器群出现于汉源,证明桃坪一带在商代很可能存在着一个祭祀场所。 永和战国墓地不同类型墓葬的出现以及出土器物含有多种文化因素的现象,应是大渡河流域民族背景复杂、文化交流频繁的考古学反映,巴蜀式铁剑的出土,更填补了四川地区此类器物的空白。 大渡河畔究竟有多少秘密?“我们这一代人是挖不完了。”刘化石略有遗憾,“未来会给出最好答案。”记者高晓军